|
蚂蚁给穷人挖了个大坑,但被国家给制止了!26
发表时间:2020-11-24 09:48 1. 很多使用「支付宝」的用户,在使用借呗、花呗,提前透支消费的时候,从来没有想过,他们的钱来自于哪里。 在透支消费的穷人、年轻人的心里,或许会把掌控支付宝的「蚂蚁集团」,当做是一家掌握了硬核互联网科技的大型银行:只要有人愿意借款消费、创业,「蚂蚁集团」账面上的自有资金,就如同有源之水,永不枯竭,哪怕供13亿人借款,也不在话下。 现在,对于蚂蚁集团的迷思,被彻底打破了。 从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,炮轰央行、银保监会开始算起,在短短的几天之内: 第一,「蚂蚁集团」实际控制人马云、董事长井贤栋、总裁胡晓明,被央行、中国银保监会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外汇管理局,联合监管约谈; 第二,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; 第三,上海证券交易所、香港联合交易所,星夜叫停估值高达2.1万亿元的「蚂蚁集团」上市IPO计划; 第四,打着文艺和消费主义旗号的借呗、花呗的广告,被连夜从地铁站、公交站、机场、LED广告牌上,集体消失; …… 一连串的变局,世人才明白过来,「蚂蚁集团」在利益抱团资本的裹挟、资本市场大开绿灯,火速上市之际,马云自以为成功上岸、逃出生天,于是大放厥词。 也只有当马云公开炮轰国家金融体系,触动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出手制止,「蚂蚁集团」的真实面纱,才暴露在我们面前。 在此之前,它一直隐藏在科技、大数据、普惠金融的旗号下,号称为得不到传统银行支持的中小企业、穷人、年轻人们,提供金融资助。 实际上,「蚂蚁集团」只通过1-2%的自有资金,撬动了50-100倍的资金杠杆,放贷超过了2.15万亿元的贷款,将穷人、年轻人、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,拖入隐形的次级贷款金融危机的黑洞之中。 2. 首先我们来看,在2018年之前,借呗、花呗平台上,能够贷出去的钱,是从哪里来的。 第一眼大家都会觉得,借款人是在向「蚂蚁集团」借贷,而不是在向银行借贷,对前者有还款义务。 但是仔细一想,更不对,暂且不说「蚂蚁集团」的资产负债表上,货币现金根本不可能有万亿之多,哪怕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公司账上的现金累加起来,也不可能达到万亿之巨。 所以,这种想法,对了一半,错了一半。 对的一半是,只对「蚂蚁集团」有还款义务。 错的一半是,「蚂蚁集团」的钱,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。 原来,在2018年之前,借呗、花呗的经营主体公司,账上只有38亿元现金。 但是,以这38亿元为抵押,1:2的贷款比例,从银行贷出来76亿元,形成了114亿元的原始资金池。 114亿元的借贷额度,一在借呗、花呗上线,在营销广告的刺激下,瞬间被销售一空。 于是,所有借款人对蚂蚁集团形成了114元的债权。 蚂蚁身上养着互联网、金融的双料精英员工,当然不会傻到等到114亿元债务偿还之后,才开始第二轮贷款的资金,发放出去。 他们将114亿元的债权,进行了资产证券化。这个名词(ABS),虽然听起来很深奥,但是做法却很简单。 无非是将债权,打包成为一种可以公开发行的证券(比如:债券、理财产品、抵押品),然后通过银行、证券、哪怕是支付宝平台自己的渠道,进行二次销售。 购买了此类证券的投资者,将现金让渡给了蚂蚁,手中持有的无非是包装成证券产品的债权。在证券产品没有到期前,投资者的现金在蚂蚁手中,可以自由使用。 于是,蚂蚁身上又被注入了114亿元的现金,所付出的代价,无非是第一轮放贷的债权被包装成了证券产品而已。 于是,第二轮114亿元的放贷资金,又完美地被哄抢一空,蚂蚁手中又有了第二轮的债权。 紧接着,第二轮资产证券化,又融到了第三轮的114亿元,形成了第三轮的债权…… 如此循环往复,无限膨胀…… 当然,在实践操作中,114亿元的债权,不可能在资产证券化后再融资到等额的114亿元的,而是会打折,比如9折、8折;甚至会将证券化产品分层拆分,不同层次的融资折扣不同。但是大致原理是类似的。 由于借呗、花呗的注册主体公司,都是在重庆。 根据原主政重庆的黄奇帆的回忆,「蚂蚁集团」对38亿元的自有资金,一共形成了40轮的资产证券化,放贷额度接近了4000亿元。 杠杆率超过了100倍! 只要稍微具有金融管理和风险意识的人,很容易判断出来: 这不就是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「美国住房次级贷款」的翻版吗? 在2008年之前,美国的房地美、房利美2家地产贷款公司,趁着美国房地产的大牛市,以极少的自有资金,反复从银行贷款,发放给完全不具备购房能力的穷人、黑人、社会边缘人群,然后将买房者的贷款债权,进行资产证券化,包装成理财产品,再在金融市场出售,二度融资……循环往复。 泡沫最终被鼓吹到无限大,直到崩盘,几乎摧毁了美国的金融系统和股票市场,间接引发了中国出台4万亿元的基建的经济刺激计划…… 余威犹存,人人谈之色变。 自那以后,国际上对于放贷业务的监管,强化了统一的、权威的、联合行动的巴塞尔协议。 什么是巴塞尔资本管理体系?简单点说,就是银行的信用,需要用真金白银的自有资金来支撑。 比如,国内银行对企业发放10亿元贷款,就意味着拥有了10亿元的风险加权资产,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%,这笔贷款产生的净资本消耗为1.1亿元。 银行发放一笔10亿元的贷款,如果要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,至少要用1.1亿的资本金去匹配,剩下的8.9亿才可以额外通过外部的负债来满足。 这是过去近40年,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后,全球整个银行体系运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。银行放贷需要约束,否则根本无法遏制其过度扩张的冲动。银行一旦经营失败,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,一旦倒闭,国家可能不得不动用纳税人资金来救助,从而引发道德风险。 一针见血地说,放贷企业,会在经济好的时候风控扩张拼命赚钱分红;一遇到大型经济危机,则被动躺倒,高喊着「大而不倒」,逼着国家出钱注入来买单。 蚂蚁集团,本质上干的也是通过高杠杆,撬动100倍的银行资金,放贷给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,赚取利差的生意。 举例来说,假如因为蚂蚁集团打着科技的旗号,而不是传统金融的实体,而不加以监管,那么放贷出去的利率是18%的年化收益,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本只有年化4-6%的利率,那么一来一去的利差,就几乎是无本万利的12-14%的年化收益率。 再加上100倍的杠杆,那么年化绝对收益就能达到12-14倍。 以38亿元自有资金来计算,一年之内就能净赚456-532亿元。 再将第一年的净利润,转化为第二年的自有资金,再次进行40轮的资产证券化,循环往复地放贷,第二年再赚多少?你自己算。 然而,潜在的风险,都遗留给了借款消费者、在资本市场购买了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。 一旦经济波动,或者放贷不精准,引发了坏账,会形成连锁、放大的雪崩效应,从而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、金融系统,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。 如果马云以为不可能,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,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。毕竟,当年的美国购房者,还有房产作为抵押,那蚂蚁集团除了号称拥有虚拟的征信记录外,掌握了借款者的任何抵押资产吗? 放任蚂蚁集团在银行体系外野蛮生长、无限膨胀,带毒瘤的肌体扩大到一定程度,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冲击,一定会高过2008年住房贷款次贷危机给美国的重创程度。 3. 于是,主政重庆的黄奇帆,在2018年,初步对干着比传统银行更狂飙突进的放贷业务,却完全不受监管的网络放贷,进行了小试牛刀的监管。 限制ABS循环周转次数不超过4次;贷款资本金放大不能超过2.5倍不变;两个环节叠加杠杆比在10倍左右; 借呗、花呗的小额贷款公司主体资本金分三年增加至300亿元。 在初步监管之下,蚂蚁集团调整了资产证券化的循环次数,约束在4次之内,然而,刚刚把一个魔鬼关进了瓶子,又有一个魔鬼被释放了出来。 ![]() ![]() |